从黄埔海关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关通过“厂港联动”“场港一体”2个模式创新,“智能卡口”“智能地磅”“智能审图”“智能装卸”和“智能选查”5个智能监管,再叠加“湾区水上巴士”等一系列通关便利政策,实现了企业24小时报关、口岸24小时通关、船舶24小时通航。
这次实施的海运口岸24小时通关,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工操作。
采用“智能卡口”、“智能地磅”、“智能审图”、“智能装卸”和“智能选查”5种智能化监管手段,实现集装箱箱号自动识别、地磅数据自动采集、机检审像自动核放、泊位装卸自动监控、进出卡口自动验放。
广东黄埔海关关区内的货物码头大多集中在珠江口以东沿岸,是传统的集装箱散货进出口的重要码头,由于港口条件不适宜停靠巨型远洋轮船,货物往往要经过深圳、香港等重要的枢纽港换装后再发往目的地港口。此前,企业急于出口的货物由于通关时间的限制往往通过陆路运输直接运至深圳,不仅费用高昂,大货车的夜间行驶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互联网+海关’平台,足不出户实现24小时报关。”黄埔海关监管通关处物流监控科科长田松介绍,“‘厂港联动’‘场港一体’两种模式,能够实现‘进口卸货直提’以及‘出口抵港直装’。企业可以灵活安排库区24小时装货出厂,极大减少了货物堆存的时间和费用。”
“厂港联动”:工厂作为码头的延伸,在工厂边装货、边预配、边报关,货物运抵码头卡口,核放分流,装船出口。

“场港一体”:利用出口加工区等特殊监管区和车检场,在区内完成集拼、装箱,在车场办理报关、查验放行手续,区港直通,货物抵港即可直接装船出口。

“厂港联动”流程:预配舱单——提前申报——厂区完成货物装箱——施加商业封志——承运车辆运抵港口——卡口验放——直接装船——实现“出口抵港直装”
“场港一体”流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保税货物与非保税货物集拼、分拨——办理预配舱单、报关等手续——运至车检场——办结验放手续——施封电子关锁——运抵港口装船——实现“场港直通,一体化运作”。
为实现口岸24小时通关,黄埔海关在试点码头采用“智能卡口”“智能地磅”“智能审图”“智能装卸”和“智能选查”5种智能化监管手段,依托“关港信息交互平台”向港口企业传递监管指令、反馈运作信息,通过集装箱箱号自动识别、地磅数据自动采集、机检审像自动核放、泊位装卸自动监控、进出卡口自动验放,实现海关口岸监管24小时作业,企业跨境货物全天候通关。
载运货车到达“智能卡口”后,通过“智能卡口系统”的“车牌识别系统”,或者扫一扫手机二维码,即可获知查验处置或已放行可装船等信息指示。车辆从停稳、扫码到获取提示入闸,整个全程大约30秒。
通过“智能地磅”系统,企业收到过磅指令后,经过车辆上磅、系统自动识别、系统检测采集重量等系列环节,到车辆驶离地磅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水上巴士”能够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内外贸、进出口同船运输、驳船水运中转、内贸跨境运输等多种水路运输模式。
航运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关港信息交互平台”,提前预配舱单,共享舱位信息,船舶能够多港停靠,随时装卸,并依据海关泊位智能装卸监控系统提示自助清关,口岸实现进出境船舶24小时通航。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提前报关、关税自报自缴、电子支付、自打税单、以及汇总征税和保证保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实现全流程无纸化通关。
据了解,这项通关改革目前已向黄埔海关关区内164家高资信企业开放,未来还将惠及更多类型企业。同时海运口岸智能通关还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其他港口运作效率的提升,改革成效的辐射作用逐步显现。
昊链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通过智能的手段提高通关的效率,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为企业进行服务。
评论
网友评论已发布
评论发布验证